0928912761

超微基因外泌體(exosome)DNA檢測Q & A

Q1, : 為何不需要抽血,單憑手指表皮之DNA樣本即能偵測到各臟器之癌症入侵風險?
A1, :  經指觸採集cfDNA是”外泌體DNA”,其中Granzyme, Cyclin and APE1 的表觀等位序列的等差能階與癌變直接闗聯,且具有臟器特異性。

Q2, :  模糊雜交技術相較於現行基因檢測有何不同? 
A2, :  模糊雜交(fuzzy hybridization)技術分析DNA構態的變化,以結構穩定性的角度來分析特異的癌病分子與對應臟器目前病變狀態可即時確診癌症是否正在發生而現行坊間的基因檢測是對DNA化學組成份的定序,只為癌症未來傾向的預估完全無法得知動態

Q3, :  Granzyme, Cyclin and APE1 genesBIOMARKERS(生物標誌物)對癌症篩查之重要性為何?
A3,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全譜檢測”從諸多面向同時篩查可得出體內真實的狀況,遠比數算癌細胞的數量來得重要
APE1 直接參與DNA的修復。APE1/Ref-1: 作為癌症發病機制的重要調節因數,APE1 / Ref-1參與炎症反應和組織穩態的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介質的基因表達信號通路。
Cyclin 為細胞週期節控因數。CST E/M : CST6表達與參與上皮到間充質轉化(EMT)和增殖的上皮細胞浸潤呈正相關。CST6在癌症中的雙重功能及其在腫瘤微環境中的過表達可以預測癌症患者的預後。 miR-221: miR-221通過靶向PTEN增強β-連環蛋白信號誘導的上皮間充質轉化(EMT),因此miR-221促進腫瘤侵襲和轉移。
ErbB2: ErbB2受體信號通路的啟動可以增強導致癌症轉移增加的各種轉移相關特性。ErbB2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抑制細胞凋亡來增強細胞存活,從而引起不受控制的增殖和腫瘤生長。
Granzyme 是細胞免疫的執行分子。GRANZYME B: 顆粒酶B已被廣泛接受為啟動免疫和有效殺死腫瘤細胞的代表標誌物。然而,在其活性形式中,特別是釋放到細胞外空間的顆粒酶B可以降解TCR zeta鏈併發揮免疫抑製作用,這可能會損害腫瘤微環境(TME)內免疫反應的雙方。

Q4,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何能區分各別癌種?
A4,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採用18種相互排斥的器官特異性生物標誌物來檢測指觸外泌體DNA中固有的退化顆粒酶基因。靶向表位均來自顆粒酶序列,分別對應於18種腫瘤病理條件。

Q5,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何能偵測到癌症”擴散及”轉移現象?
A5, : 如果偵測到淋巴瘤存在的情況下同時在cfDNA樣本中檢測到多個器官特異性癌症等位基因,則表明先前存在的癌症狀況已經擴散並發展為轉移性癌症的晚期階段。

Q6,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其2大特色為何?
A6, :第一個特色為: 18的癌變同時檢測分析,且準確度優於其他非侵入性癌篩。
第二個特色為: 指觸採集的cfDNA檢測是完全非侵入性,無任何副作用,癌友可放心地高頻率檢測

Q7, :  對於正在治療期間的癌友,建議檢測時間點為何? 
A7, : 癌友們想要得知治療後的效果最佳檢測時間點為兩次治療間隔期間近下次治療前(例如: 5/3要治療就於5/2採樣送檢) 。如果是已完成治療只需定期追蹤之癌友可於”三個月”以後採樣送檢

Q8, :  樣本跨國運送期間在環境及氣溫方面的容忍度為何? 會不會有變質的可能?
A8:   ”外泌體cfDNA 已經是最終狀態的樣本,相較於血液樣本更為穩定,跨國運送並不會造成樣本變質。

Q9,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之準確度為何? 如何證實?
A9,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針對最常見的癌症進行評估,根據1780個有效的臨床案例測試,此評估之特異性可達99.5%。

P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Following study is based on 1780 validated samples for patients between 25 to 75 years old.
OncoNostic Test VALIDED SAMPLES TOTAL
POSITIVE NEGATIVE
OncoScore < 65 866 4 870
≥ 65 12 898 910
TOTAL 878 902 1780
                   Sensitivity: 98.6%         Specificity: 99.5%             PPV: 99.5%            NPV: 98.7%
                     靈敏度                                  特異性                         陽性預估值       陰性預估值

Q10,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其最大價值為何?
A10,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的核心價值是: 準確度高、能同時了解腫瘤之"侵略性程度"以及"遠距轉移的風險"、非侵入性(免抽血)、涵蓋抑鬱指數、無任何副作用。利於癌友及時掌握治療效果,能隨時無負擔地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態

Q11, : 為何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能檢出其他方法不易測出之癌種?
A11, : 坊間的基因檢測仍停留在DNA的化學分子定序,而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以DNA結構穩定性的角度來分析特異的癌病分子與對應臟器目前病變的狀態。 其中外泌體DNA的 Granzyme, Cyclin and APE1等BIOMARKERS(生物標誌物)的表觀等位序列之等差能階與癌變直接闗聯,且具有臟器特異性。

Q12,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對那些癌症進行風險評估?
A12, :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針對肺癌、間皮癌大腸癌、乳癌、肝癌、胃癌、胰臟癌/壺腹癌、卵巢癌、食道癌、前列腺癌、子宮頸、子宮內膜睪丸膀胱腎臟、甲狀腺、膽管癌、鼻咽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神經內分泌等癌症進行篩檢。經與臨床的比對統計,此檢測的特異性達99.5%,陽性預估值為99.5%,可作為影像篩檢的輔助偵測手段,對全面提升癌症篩查率,及降低致命率,均可發揮一定的功效。

Q13, 為何”指端外泌體癌症DNA檢測”可以作為早期癌篩風險評估工具?
A13, 指端外泌體癌症DNA全譜檢測可偵測到個體之實時狀態,並區分如下:
分子病理五期 (Molecular Pathological Stage V):癌變發展三期,惡性腫瘤後期風險
分子病理四期 (Molecular Pathological Stage IV):癌變發展二期,惡性腫瘤中期風險
分子病理三期 (Molecular Pathological Stage III):癌變發展一期,惡性腫瘤初期風險
分子病理二期 (Molecular Pathological Stage II):亞健康,惰性腫瘤風險
分子病理一期  (Molecular Pathological Stage I):健康,無風險

在個別器官方面: 針對每一項器官特異性風險評估區分出以下實時狀態
*當特定臟器侵略性欄位為”(±)”時,該臟器目前已呈現慢性炎症.
*當特定臟器侵略性欄位為”±”時,該臟器目前已呈現慢性增殖,“癌變風險”<30%.
*當特定臟器侵略性欄位為”+時,該臟器目前已呈現快速增殖,“癌變風險”30%.
*當特定臟器侵略性欄位為”++時,該臟器目前已呈現惡性增殖,“癌變風險”60%.
*當特定臟器侵略性欄位為”+++時,該臟器目前已呈現持續惡性增殖,“癌變風險” 90%.
**當特定臟器遠距轉移欄位為”+時,該臟器目前已出現遠距轉移,”多發轉移風險” 60%.
**當特定臟器遠距轉移欄位為”++” 時,該臟器目前已出現遠距轉移,”多發轉移風險”>60%.
因此,受檢者可於炎症階段收到預警信息,開始進行基因修復之策略,以避免走向癌化

Q14, : ”癌速測”與“癌精測”有何差別?
A14, : "癌速測"  與  "癌精測" 差別在於癌速測的報告沒有第一頁的"基因組壓力數據分析"   以及   報告第二頁的"BIOAGE生理年齡" 。 由於”基因組穩定性”、”腫瘤生成”、”腫瘤惡性增殖”、”細胞組織衡態”、”上皮間質轉化和上皮細胞浸潤”、”臟器轉移和反凋零”、”腫瘤微環境免疫抑制”等數據對"癌友"及"疑似待確診之癌友"至關重要,加上"BIOAGE生理年齡"反應受檢者之”不可逆的組織損傷和器官功能障礙”情況,能提供癌友較全面的體況資訊,因此"癌精測"較適用於"癌友"及"疑似待確診之癌友"。
  如果是”高風險家屬”以及”有年度健檢習慣之非癌友”,驗"癌速測"就可以了

Q15 : 目前最常為醫院及健檢中心使用的血清腫瘤指數超微基因指端外泌體癌症DNA全譜檢測有何不同?
A15: 血清腫瘤指數超微基因指端外泌體癌症DNA全譜檢測差異性如下:
  血清腫瘤指數 vs 超微基因指端外泌體癌症DNA全譜檢測
方法學 免疫蛋白法 核酸雜交技術
技術 癌症指數,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質,當其濃度上升時,經常與特定癌症相關,這時便可以利用其抽血數值的高低變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 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是有其極限的,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 核酸雜交技術分析DNA構態的變化,以結構穩定性的角度來分析特異的癌病分子與對應臟器目前病變的狀態,可即時確診癌症是否正在發生。
靶定分子 蛋白質 DNA
原理 抗原抗體 DNA結構與能量
必要條件 蛋白質不被破壞才看得到 DNA較穩定
準確度
無法區分發炎狀態” “真實癌變”
DNA的靈敏度是蛋白質的一千倍, 特異性(專一性)超過蛋白質的一萬倍.
全方位性 沒有只代表部份同時需搭配影像檢查+ 侵入性組織切片病理檢查. 可針對全身做系統性偵測
並涵蓋“抑鬱指數”+“生理年齡”
針對性 無法針對個別臟器 直接針對個別臟器

Q16, :腎臟科醫師從臨床的角度與超微基因科技以分子生物的角度分析有何差異性?
A16, :臨床主要以蛋白質、電解質、代謝物質等為標地物檢驗分析,屬晚期檢測
超微基因科技以樣本中之外泌體RNA與DNA對腎臟做定點檢測,屬早期預警檢測。

Q17, : 新冠病毒所造成的"肺"、"腦"、"腎"、"消化系統"等損傷, 與癌篩偵測到之"肺"、"腦"、"腎"、"消化系統"項目發炎有所不同嗎? 癌篩檢測是否也同時可偵測到新冠病毒所造成的"肺"、"腦"、"腎"、"消化系統"等損傷?
A17, 兩種檢驗使用的標記物不完全相同,所以無法互相替代

Q18 : 癌篩報告中同樣被判為”分子病理二期 (Molecular Pathological Stage II):亞健康,惰性腫瘤風險”等級之受檢者, 有些個案之體況為 "AT RISK FOR EARLY TUMOR GROWTH" , 另外也有些個案之體況 "AT RISK FOR LOW-GRADE TUMOR GROWTH" . 請問相較之下那一個嚴重程度較高
A18 :  分子病理二期 (Molecular Pathological Stage II):亞健康,惰性腫瘤風險”又可細分為兩種不同風險等級, 其中”AT RISK FOR LOW-GRADE TUMOR GROWTH之嚴重程度較高.

Q19 : 延續上題: 兩份報告中皆有出現"±"之器官去醫院用影像檢查的話, 是否都已經可以看到肉眼可見之腫瘤生成了? 
A19 : 若檢出”AT RISK FOR LOW-GRADE TUMOR GROWTH”後去醫院用影像檢查肉眼可見之腫瘤的機率是高的.